辣妈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27|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适应幼儿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20 12:54: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入园前的心理准备
 

  孩子一般关注于眼前,他们在入园之前不会因为想到过几天就要离开家了,而提前有什么心理上的不适。他们还没有经验,不能想象离开家庭到一个新的地方会遇到什么样的境遇,也就不会因此产生不良的情绪。但家长不同,孩子长到三岁,就不得不离开了。经验告诉家长:家中已有的生活状态是安全可靠的,突然要将孩子交给陌生人,生活在一个不了解的环境中,孩子肯定会受不了。这些顾虑给家长造成不安全感,他们感到焦虑,而这些情绪又会直接传导给其他家庭成员以及孩子。所以,孩子入园前的心理准备主要是家长的心理准备。


家长的心理准备

  大自然给人类的生存方式,带给父母一种天然的心理状态——将自己的宝宝紧紧地抱在怀里,才能使自己心中安稳。职业妈妈们刚刚恢复上班时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孩子,这时一般将孩子托付给老人,或者请一位可靠的阿姨照看。在经历了一段不放心造成的焦虑后,逐渐适应了每天早晨离家,傍晚下班后将孩子拥入怀中的生活方式。由于孩子发展需求,经过考察比较,终于费尽心思地选好了幼儿园。虽然理智告诉自己应该相信幼儿园,但是还没有经历一个验证的过程,总会无意识地一阵阵心中发慌,感到焦虑。这种感觉会传导给孩子,造成孩子提前对幼儿园过渡在乎,使之成为孩子心目中一个神秘的地方,在还没有体验的时候就充满了各种不切实际的想象,给孩子正式入园后的体验和感受带来困难。




  
人类在面对改变了的环境的时候,会产生焦虑情绪,因此在改变一种业已习惯的生活方式之前,要在心理上有充分的准备,否则进入新生活的时候,已经被前期的焦虑折磨得身心疲惫,无法克服新环境带来的冲突,更无法理智地关怀、感受孩子
  所以在孩子入园前期,夫妻双方要互相倾听。如果有些疑惑不能在家庭范围解决,就立刻去咨询或考察,努力调整心态,将所有的困惑都解决,使自己可以放松地对待孩子入园这件事。家长不再焦虑,就不会一遍遍地在孩子面前讲述幼儿园,也不会给孩子造成紧张的家庭氛围

祖辈的心理准备
  由于父母亲工作的关系,孩子在年幼的时候一般都由爷爷奶奶带着。与孩子朝夕相处了两三年的老人,在孩子的入园期,也会产生一些心理上的不适。他们觉得自己不再被人需要了,一种被遗弃感深入他们的潜意识之中,更加悉心照顾即将离开的孩子,使孩子对他们更加依恋,从而给处于“入园期分离期”的孩子带来更大的痛苦。还有一些保姆,因为长期和孩子生活,也难以避免依恋感,一想到孩子即将不在身边,便提前产生了离别恐惧,她们无法忍受内心空虚、度日如年的日子,这种恐惧使他们无意识地抵毁幼儿园,并更加紧紧地将孩子控制在自己身边。


孩子的心理准备
  孩子的思维模式是视觉型的,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他没有相关的经验以及在经验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无法在大脑提前想象将来的情景,并产生在特定的情感。俗语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也是这样的道理。因此孩子在对幼儿园的产生印象之前,不会提前产生离别的恐惧。
成人则不同,他们有丰富的经验,当经历某事时,与之相类似的心理感受就会随之出现。种种情绪中,离别的苦痛是最让人难以释怀的,所谓“何处生成愁,离人心上秋”,离别是最难面对但又必须跨过的一个关口。当成人在给孩子进行入园前的心理准备时,常常会将自己曾经的体验和心理感受当成孩子的心理感受,从而将自己的情绪传导给孩子。如:妈妈小时候与母亲分离的心理体验深深地印在脑海中,虽然痛苦的感受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遗忘,但却隐藏在内心深处成为一种潜意识。平常没有遇到类似情景的时候,我们不能意识到我们曾经有这样的体验。当孩子将要与妈妈分别,或者孩子要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去时,那种潜意识就会浮上来,使妈妈重新体验到曾经的痛苦。这时,妈妈会把这种感受也当成是孩子的,认为一提上幼儿园,孩子也会自己一样感到难受和焦虑,于是试图用兴奋夸张的语言安抚孩子。但孩子这时并没有对幼儿园产生担心情绪,反而被妈妈暗示出担心。
如果成人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紧张的状态,不将幼儿园描述得过于美好或过坏,就不会给孩子的入园造成问题 
2#
 楼主| 发表于 2008-1-20 12:55:04 | 只看该作者
通过语言描述解决孩子内心焦虑
    宝宝三岁了,已经可以理解很多成人的语言。因此,成人可以先用描述的方式平静随意地跟宝宝谈论幼儿园,告诉宝宝:宝宝就要上幼儿园了,幼儿园有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老师的样子是什么样的;还有一些其他的老师,他们长的什么样,穿什么样的衣服,妈妈去看的时候,他们正在和小朋友做什么事;老师是怎么说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他们是怎样吃饭的,怎样睡觉的;有一个小朋友想上卫生间了,他是怎样做的……
    家长讲的这些事的时候,就像讲一个童话故事,最好讲得非常有幽默感,逗孩子发笑,这样孩子就会要求家长一遍遍地讲。讲过几遍后,家长就可以拿出幼儿园的图片或宣传册页,指着上面的图画给孩子讲幼儿园的故事,指出每一个老师的名字、园长的名字、告诉孩子园长是做什么事的、幼儿园每一项活动的故事,还可以找一些关于宝宝上幼儿园的故事书讲给孩子听。这样,孩子就会通过语言对幼儿园的生活有一个基本了解,并将自己的生活经验组织到妈妈讲的故事中去,心中对幼儿园有了基本的印象,并对“幼儿园”这个词有了一定认识,对老师和小朋友不再完全陌生。



带孩子初步体验
    这个时候,家长和孩子已经分享了许多关于幼儿园的故事,也刺激了孩子对幼儿园的注意,接下来,妈妈就可以和孩子一起用过家家的形式来体验了。
    妈妈可以扮演老师,让孩子扮演小朋友,从早上入园开始,一直演到放学回家,将幼儿园可能遇到的事都编到过家家的程序中。玩过几遍,在孩子对幼儿园的过家家程序熟识以后,再让孩子扮演老师,妈妈扮演小朋友。在玩耍中,孩子已经切身地体验了幼儿园的程序,并以幼儿园的小朋友或老师自居了。这时,孩子已经对幼儿园有了想往,之后就可以带孩子去实地参观。尽量选择不同的时间段参观幼儿园的生活,使孩子将和妈妈玩游戏的经验与真实的幼儿园生活联系起来,进一步深化对幼儿园的认识,排除陌生感。
    切记不要只用滑梯、蹦床呀等活动器械吸引孩子,使孩子误以为幼儿园是一个游乐园一样的场所。结果,孩子在入园后发现幼儿园并不是当初体验的那样玩过了就可以回家,造成失望情绪。
    入园以前,利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做好以上准备,孩子入园后就不会感觉到过于恐惧和焦虑。
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0 12:55:25 | 只看该作者
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


  孩子对幼儿园的适应是一个质变的过程,事物凡是发生质的变化时都是极为困难的,特别是人类。孩子是未成熟的人,他们各方面的能力都不能使自己马上适应幼儿园,又不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想通适应过程中的困难与将来目标之间的关系。当离开熟悉的家庭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儿童只感到不适和恐惧,由于他们没有能力消除自己的痛苦,这时身边的成人必须要与孩子一起度过这一艰难时刻。

陪园

  幼儿园和家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环境,幼儿园没有熟悉的人,其结构、物品的摆放方式、整体氛围都没有家的因素,所以,在孩子入园早期,最好让家庭中某一成员陪伴孩子,这样家庭成员在新的环境里成为孩子与熟识的家庭环境的联结。儿童的认知方式决定了他无法对完全陌生的事物产生兴趣,只有当新事物与旧有认知产生联结时,他才能够在两者的比较中产生新的认识,进而接纳新事物。


  幼儿园对孩子来说是全新的,而陪园的家长就是其中与旧事物的联结,使儿童能够放松地去了解并体验新的环境,更积极地接纳它。虽然看上去孩子只愿意和自己的家长在一起,不接纳老师和其他小朋友,可是心理上,他正在逐渐地建构对环境和老师的安全感,像坐在安全岛上静观眼前海面上航行的船只,当对海和船都不再感到陌生的时候,离开小岛才不会让他恐惧。

  如果家长不陪园,孩子一下子莫明其妙地被扔到一个新环境里,当他恐惧地大叫妈妈的时候,妈妈却把他扔到陌生人怀里离开了,这时的恐惧是无法形容的。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自己在一艘船上航行,船上的人朝夕相处,已经像亲人一样,当这条船离开一个小岛时,自己却被一个人留在岛上。当船离开的那一瞬间,会有什么样的心情?那种心态估计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会成为内心深处永远的伤痛。我们可能从此害怕离开熟悉的人群,不敢到新的地域去探索,害怕被遗弃。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人以后的生活经验可能会消除这种恐惧,并对自己当时的恐惧自嘲。但儿童不同,他们还没有这样的思考能力和自嘲能力,由于生存的本能,他们极其害怕被抛弃。入园的第一天家人就离开,会被儿童误解为自己被遗弃了。所以三岁前的儿童入园,需要家人陪伴。
 
  陪园是入园期的第一阶段,我们叫“消除陌生恐惧”。陪园是否成功,取决于陪园人员的行为是否得当、心理是否健康,大体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平静耐心

  陪园是一件艰苦的工作。老师们都在工作,家长想帮帮忙,可是由于不懂得幼儿园规则,经常会给老师的工作带来干扰。有时候,当家长参与不当被老师指出错误时,也会感到心里不舒服,觉得自己碍手碍脚。如果老师在工作中无暇顾及陪园人员,他们就会有被冷落的感觉,再加上成天无事可做,就会挑幼儿园和老师的毛病,这更加剧了陪园人员的不快。所以陪园时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让自己带着良好平静的心态陪伴孩子,使之对新的环境有一种基本的熟识感,这时陪园期就可以结束了。

不干涉孩子
  陪园人员在陪园时期尽量不要干涉孩子,在老师不要求的情况下,不要要求孩子参与幼儿园的活动,不要要求孩子主动地向老师问好,更不要反复地劝孩子去参与到小朋友的游戏,这样都会造成孩子的紧张感,使孩子产生拒绝心理。如果不干涉孩子,孩子会慢慢地放松紧张的情绪,虽然身体还靠在家人的怀里,但心已经被老师和其他孩子们的有趣活动吸引了。这时,他们会将眼前看到的景象组织成自己的经验,慢慢吸纳,不再感到陌生。

配合老师工作
  在陪园期间,先不要急着挑幼儿园的问题。不论幼儿园有多么好,如果有人专门注意她的不是,都会发现很多不对的地方。这样做不利于陪园人员保持良好的心态,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入园适应。因此,陪园的家长最好带着良好的心理去理解幼儿园老师的工作,发现不当之处也要平和地和老师沟通。

  当老师要求孩子去参与活动,而孩子又不愿意离开你身边的时候,你可以先陪着他走到群体中去,等他安定下来,然后告诉他:我不会离开你,就在那边的小凳子上等你。然后让孩子在自己的位置上待一会儿,让他发现自己离开了家人也没有什么危险。这是建立安全感的第一步。

  如果老师不要求孩子参与活动,那么就随孩子的意,孩子愿意离开就离开,不愿离开就让他呆在家人的怀里。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孩子一直坐在你的身上,要让孩子面朝活动区,敞开你的双臂,使他可以随时走动,选择离开与否。如果不这样做,你紧紧地抱着他,让孩子贴着你的身体坐在怀里,他就看不到其他孩子的活动场面,而只能体验到你身体给他的愉悦感,只追求这种舒适。这种陪园方式会增加孩子对新环境的接纳的困难,也就失去了陪园的意义。
4#
 楼主| 发表于 2008-1-20 12:55:58 | 只看该作者
观  察
    孩子身边的所有成人都应该在观察孩子的基础上决定如何去帮助他,孩子的生命就是人类发展的展示品,观察了孩子的生命轨迹,也就了解了人类的发展。他的生命轨迹是苍天赋予孩子的,完全属于自然。如果我们不顺应孩子的发展,就会破坏自然。自然生命状态被破坏的孩子无法获得很好地生存。
    孩子的入园期是孩子生命中的大事,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个时期,陪园人员是唯一能够身临其境看到孩子这一转折特征的人。由于陪园人员了解孩子在家的状态,也了解孩子目前在幼儿园的状态,更容易在比较中发现孩子,判断出自己用什么样的行为帮助孩子,因此在陪园要对孩子作细致地观察。

用心灵去感受
    孩子像大自然中的一棵树,立于天地之间,风来了,树会晃动,雨来了,树会被打湿。树不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只有人类进行了细致的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树的时候,才会产生了种种对树的体验。我们对孩子的观察类似于对树的观察,我们只有将内心繁杂的想法和意图全部赶出去,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感受孩子,才能真正感觉到孩子的心灵。这种真实的感受会带领我们寻找到帮助孩子的途径
5#
发表于 2008-1-20 22:58:34 | 只看该作者
顶了,我女儿读小学了ma:ma23
6#
发表于 2008-1-21 10:01:4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再学习ma:ma2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辣妈网

GMT+8, 2024-12-22 22:37 , Processed in 0.05789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5 www.lama001.com ( 粤ICP备15023800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