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妈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貌似病态的儿童期生理现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13 17:50: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似病态的儿童期生理现象
儿童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机体会出现一些以假乱真、貌似病态的特殊生理现象。许多年轻家长由于缺乏这方面的常识,往往误认为是孩子得了病而四处求医问药,白白搭上不少冤枉钱不说,精神上也饱受煎熬。

以下是儿童期主要特殊生理现象:

1.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出生后不久的新生儿通常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这是因为胎儿脱离母体后便开始用肺呼吸,血液中过剩的红细胞被大量破坏,胆红素生成增加;而新生儿肝脏(尤其是酶系统)发育尚不成熟,处理和转化胆红素的能力不足,导致血液胆红素浓度升高而出现黄疸。其主要特点是:①黄疸一般在出生后第2、3天开始出现;②皮肤黄染的程度较轻,主要表现在颜面及躯干,很少波及手足掌部;③不伴有任何其他疾病表现;④足月儿生理性黄疸在2周内逐渐消退;早产儿生理性黄疸可延长至3~4周才能完全消退。

2. 母乳性黄疸: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仅见于少数母乳喂养的孩子,其黄疸持续时间比较长,有的直到满月后黄疸仍很严重,但婴儿除黄疸之外,没有任何病态,吃奶、精神状态、反应性、大便及肝功化验一切正常,只要暂停喂哺母乳(临时用奶粉或牛奶代替)3~4天后,黄疸就会明显减轻或逐渐消失。当再喂母乳时,黄疸不再出现或略有反复,这是目前诊断和治疗母乳性黄疸最简单、实用的方法。发生母乳性黄疸的原因可能是患儿母亲的初乳中含有“孕二醇”,它可抑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使胆红素的转化及代谢受阻,加之小肠对胆红素的回吸收增加,因而出现明显黄疸。

无论是生理性黄疸还是母乳性黄疸都预后良好,对孩子无不良影响,也不需要进行特殊治疗。需要警惕的是病理性黄疸,其特点是黄疸出现早(出生即有或生后24小时以内出现)、程度重、持续时间长达1个月以上,此外,婴儿还伴有临床异常等,主要见于新生儿溶血病、败血症、病毒性肝炎、先天性胆道畸形、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等疾病。病理性黄疸一定要及时诊治,否则,血胆红素过高,在脑神经核中沉积,有引起智力障碍甚至死亡的危险,医学上称之为“核黄疸”。

3. 假月经:有些女婴出生后1周左右,可有少量鲜血自阴道流出,持续大约7天左右,好似“月经”来潮。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原因是在婴儿娩出之前,胎儿在子宫内受到母体雌激素的刺激,导致子宫内膜增生,出生之后,这种雌激素的刺激中断,增生的子宫内膜自行脱落出血,形成类似月经的出血,又叫“假月经”,1周后可自然停止,只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即可。

4. 泌乳:大多数新生儿(不论男、女)生后1周左右均会出现乳腺肿胀,并可触及花生米大小的硬结,有的还可分泌少量乳汁,乳汁成分接近成人初乳。这也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此乃胎儿在母体内受到较多雌激素和催乳素刺激所致,随着出生后这种刺激的解除,2~3周后会逐渐消退。除注意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外,不需要做任何处理,切不可随意捏挤,以防弄破皮肤,引起乳腺感染。

5. 螳螂嘴:新生儿口腔的两颊一般都有坚厚的脂肪垫,医学上叫“颊脂体”,它有助于夹紧乳头便于吸乳。少数婴儿颊脂体生下来就比较大,通过不断吸吮愈加发达并向口腔内突起,形似“螳螂嘴”,故而得名。随着小儿逐渐长大,一般在1个月内颊脂体逐渐萎缩消失。年轻父母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挑、割螳螂嘴,以免发生出血、感染。
6. 板牙(马牙子):有些新生儿牙龈黏膜上可以见到类似牙组织的灰白色质韧颗粒,俗称“板牙”、“马牙子”,它是由于新萌生的黏液腺导管被堵塞,黏液积聚于牙龈而形成的,一般数周之后会自行消失。倘若“板牙”过大,妨碍吃奶,可以在消毒情况下,用细针轻轻挑破,放出黏液,事后应注意口腔卫生,防止感染。切勿用未消毒的衣针甚至手指挑破或擦拭,以免引起感染。

7. 脱水热:新生儿出生以后,通过呼吸、皮肤挥发及大、小便排出一定的水分,而母乳的分泌量在分娩后3~4天内又相对较少。婴儿往往因水分摄入不足而导致脱水,影响汗液分泌及皮肤散热而引起发烧。对于这种情况只需补充足量的水分,体温即可恢复正常,不必服用退烧药,更无须用抗生素。

8. 体重下降:新生儿在出生后的1周内,其体重会出现下降,大约可减少原有体重的3%~9%,通常在出生后第3~4天降至最低点,7~10天内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此后增长迅速。这种现象属于正常,主要是由于新生儿进食较少,而大小便排泄、皮肤出汗及呼吸排出的水分相对较多所致。

9. 婴幼儿生理性腹泻:有些婴幼儿生下不久即出现腹泻,每天排泄3~7次不等,为黄绿色稀便。患儿除腹泻之外,无其他不适,体温不高,吃奶及精神状态均较好,大便化验正常。尽管腹泻常常持续数月之久,但无脱水表现,也不影响体重曾长,长至5~6个月添加辅食之后,腹泻症状即不治而愈。这种情况既非消化不良,也非感染引起的肠炎,而属于婴幼儿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母乳喂养的婴幼儿。其发病原因一般认为与母乳中前列腺素含量过高有关,前列腺素可促进胃肠蠕动及水、电解质分泌而导致腹泻。婴幼儿生理性腹泻,家长不必担心,也无需治疗。

10.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在肋弓下是摸不到肝脏的,而婴幼儿则不然,初生儿至1岁的小儿肝脏在肋缘下约2~3厘米;1~3岁为1~2厘米;3~7岁为肋缘下1厘米左右,超过7岁的儿童,肋缘下一般摸不到,仅在胸骨剑突下可触及。各年龄段儿童,肝脏大小只要不超过上述范围,均属正常的生理状态,而不应视作“肝肿大”。之所以小儿肝脏相对大点,是因为学龄前儿童肝脏尚保留部分造血功能,以后随着骨骼造血功能的增强和完善,肝脏造血功能逐渐退化、丧失而使肝脏变小。造成小儿肝大的另一原因是,胸廓骨骼发育落后于腹腔内脏器官。但是如果肝脏大小超出了上述正常范围,则属于肝脏肿大,需要进一步化验检查,及时诊治。

11. 儿童生长性疼痛:有些学龄前后的儿童经常嚷嚷腿疼,但孩子关节无红肿及活动受限,去医院拍片、化验也都正常,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大可不必担心,孩子腿疼可能是属于“儿童生长性疼痛”。这是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主要见于5~7岁儿童,疼痛多出现在下午或上半夜,经过一夜的休息,次日清晨起来后疼痛症状消失,白天照常跑跳玩耍。生长痛的产生有两方面因素:一是儿童正值生长发育高峰期,其骨骼增长迅速,而周围的神经、肌肉、筋腱生长相对滞后,导致牵拉痛;另一方面,小儿贪玩好动,各组织细胞新陈代谢十分旺盛,代谢产物在各种组织间积聚,刺激神经末梢导致疼痛。随着儿童发育逐渐成熟,生长痛将自行消失,对健康没有影响,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如果疼痛明显,可属患儿适当休息,减少活动,避免过度疲劳。此外,局部按摩、热敷也可收到明显效果。需要说明一点:诊断生长痛之前,一定要先做有关化验(如血沉、抗“O”、类风湿因子等)及X线检查,以排除风湿或类风湿关节炎、骨肿瘤、骨结核、血液病性关节损害(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等。

12. 小儿胃肠生长痛:学龄期的儿童经常会莫名其妙地出现阵发性腹疼,时轻时重,持续数分钟后可自行缓解,发作过后孩子精神状态、饮食及其他活动一切正常。大便化验、钡餐透视及其他检查均无异常。这种腹痛家长不用担心,它属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医学上称之为“小儿胃肠生长痛”。这是由于这一阶段的孩子生长发育较快,机体的血液供应相对不足,肠道因缺血而出现痉挛性收缩。另外,由于供血不足,导致植物神经调节功能紊乱也易诱发胃肠平滑肌痉挛,引起腹痛。故临床上又称之为“小儿肠痉挛”。“小儿胃肠生长痛”一般不需特殊处理,疼痛较重时可采取热敷、腹部按摩或口服解痉止痛药品(如颠茄合剂)等。

13. 儿童直立性调节障碍:有些儿童蹲下起来或清晨起床时经常出现头晕眼花、面色苍白、恶心、心悸等现象,少数严重者在起床的一瞬间,甚至发生昏厥,但平卧休息一会儿后,一切又恢复正常。这种情况,医学上称之为“直立性调节障碍”。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儿童的植物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神经调节功能不稳定,当体位发生变化时,不能及时调整德液分配,引起一过性回心血量减少及心、脑供血不足所致。“直立性调节障碍”是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暂时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好转或消失,作为家长不必过于紧张。但孩子要注意避免急起急坐,变换体位时动作宜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辣妈网

GMT+8, 2025-1-10 04:29 , Processed in 0.04057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5 www.lama001.com ( 粤ICP备15023800号-1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